內容簡介
史迪格.拉森推崇備至,薇兒‧麥克德米繼《人魚之歌》再度挑戰犯罪小說新里程碑!
‧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CWA)金匕首獎受賞作《人魚之歌》系列第二作
‧ 作品全球總銷量突破10,000,000冊,翻譯成三十種語言版本
‧本作已改編為英國同名影集,並於全球120個電視頻道播出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頒贈代表終身成就的「鑽石匕首獎」
‧英國權威經濟雜誌《經濟學人》盛讚:「英國推理小說界發現的新金礦」
‧【知名推理評論家】顏九笙 專文導讀
‧伊恩‧藍欽、露絲‧藍黛兒、冬陽、曲辰、劉韋廷……國內外名家聯合推薦
只有真正被傷害過的人才知道,
以鮮血和痛苦奏起的,
是永不止息的復仇旋律……
對「她」而言,罪犯就像一名偽裝者,冷酷狡詐的人,也可能披著無害的假面。──例如,那個當紅的一線主持人,傑可‧文斯。
他搶眼奪目、魅力非凡,受盡萬人崇拜。但是,一件犯罪側寫小組的練習作業,讓身為其中一員的夏茲‧波曼發現,數年來有多名少女,在參加傑可‧文斯的公開活動後,竟不約而同失去了蹤影。
變態兇殘的殺手,與形象完美傑可‧文斯,是否該畫上等號?只不過,夏茲卻以另一種令她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了解答……
對「他」而言,謀殺就像一場魔術表演,敏捷的手法,得以蒙騙所有人的目光。──直到,那個自稱夏茲‧波曼的探員出現。
一字排開的照片,七名女孩,像是同個模子刻出的相似臉孔。他想起自己是如何以虎鉗夾碎她們血肉模糊的手腕,聽她們哀嚎著美夢的幻滅,只有在這個時刻,他從前遭受過的痛苦才得以暫時平息。
只是,現在居然有人妄想來破壞他唯一的樂趣!那些愚蠢至極的犯罪側寫員,他將讓他們知道,有人找錯目標,惹上了不該招惹的人……
作者簡介
譯者介紹
王茵茵
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畢業。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肄業。現為自由譯者兼金工創作者。致力於用文字探索他人的幻想,以金屬詮釋真實的自我。
譯有:《米爾頓謎圖》、《血中之弦》、《雪地回音》(暫名,The Distant Echo)、《鍊金術師之密》(暫名,The Alchemist’s Secret)
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tc-studio/
自序/導讀
【導讀】
在血污與黑暗中,等待正義與希望
推理評論家顏九笙
除非你手上剛好是一本來歷不明又慘遭掐頭去尾的斷簡殘篇,否則在你開始閱讀一本書以前,多少會得到一些對於書籍內容的暗示,並因此產生某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預期心理。在閱讀本系列第一部《人魚之歌》以前,我也有某種期待;我知道薇兒‧麥克德米來自蘇格蘭,是史蒂文生、柯南‧道爾和伊恩‧藍欽的同鄉,她小說中的暴力場面曾經引發爭議——所以在我想像中,那本小說應該有某種陰鬱冰冷的疏離氣息。
結果我錯得離譜。首先小說背景根本不在蘇格蘭,而是在一個叫做布拉德菲爾德(Bradfield)的城市——英國有很多地方真叫這個名字,但本系列中的布拉德菲爾德卻是虛構出來的,被設定在英格蘭地區的西約克郡內。再來,雖然《人魚之歌》主線在描述殘暴的命案,支線則是辦案瑕疵和獄政缺失如何造成額外的悲劇,兩位主角(東尼‧希爾博士和刑事督察卡蘿‧喬登)卻充滿親和力與幽默感,適時沖淡了肅殺的氣氛;他們之間的感情張力,又讓整本小說的溫度上升許多——我沒想到這本小說竟然這麼「通俗」!難怪會大受歡迎,甚至被改編成影集,名稱就跟現在大家看到的第二集一樣,叫做《血中之弦》,但在角色性格方面做了令人失望的改變。影集開端塑造出來的希爾博士,是個社交低能到令「普通人」側目的怪人(電視圈對於學者的刻板印象真是數十年如一日),小說中的希爾反而更有趣,也更真實可信:他能夠成為優秀的側寫專家,就是因為他跟那些連續殺人犯內在極其相像——很擅長掩飾自己的情緒、解讀他人的想法,必要時可以不著痕跡地迎合他人以達目的,平常也表現得親切自然,難怪卡蘿一見他就充滿好感,對他的退縮則充滿困惑。
那麼在《血中之弦》裡,我們可以期待什麼呢?
麥克德米原本打算把《人魚之歌》當成一本完結的獨立作,後來才決定寫續集。系列作最常見的延續方式,就是讓這對搭檔在同一單位永續合作,每一集都冒出一個(或一組)新的連續殺人犯……最後布拉德菲爾德就會變成英國的連續殺人犯之都,像日本的米花市一樣不宜人居。但麥克德米沒這樣操作;在《血中之弦》裡,這對搭檔竟然拆夥了——東尼帶領著剛成立的國家犯罪側寫特別小組,負責訓練一群有天分的年輕警察;升了官的卡蘿則跟著老長官調到東約克郡去,要整頓稍嫌懶散的屬下。故事如何繼續?麥克德米自有辦法。
即使在以後的續集裡,東尼與卡蘿的合作方式也幾乎是一集一變(因為這兩位老在輪流換工作,都沒換工作的時候就是上司換人、政策改變),麥克德米每次都得想出新的合理情境,讓他們再度聯手。(實在很難得看到有作者這麼拚命找自己麻煩!)除此之外,麥克德米習慣在小說裡同時安排兩條情節線,又更增添了繁複性;在《血中之弦》一開頭,就有一位名符其實的「少女殺手」登場——這時讀者已經知道他的姓名身分,主角們卻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接下來這條線就是蒙眼貓如何抓狡猾老鼠的懸疑過程。支線則沿襲上一集的傳統,跟常規的警務工作較為相關:卡蘿轄區內似乎有個動機不明的連續縱火犯,要怎麼抓到他?
在命運(還有上司)的安排之下,再見面的卡蘿跟東尼交叉協助對方辦案,也再度面對打結的感情。在此麥克德米看似採用了某種「老梗」——影集看多了就知道,曖昧到不行的男女主角無論如何都不能真的「在一起」,否則收視率就完蛋了。所以,雖然東尼已在《人魚之歌》結尾鼓起勇氣向卡蘿說明自己的問題,看似曙光乍現,在《血中之弦》裡他們卻還是原地踏步。
雖然東尼跟卡蘿並不否認對彼此的好感,他們之間卻橫亙著雙重的障礙:首先是東尼對自己...
各界推薦/推薦序
名家推薦
「《血中之弦》就像一齣風格近似史迪格.拉森千禧年三部曲的懸疑驚悚片,將千禧系列的情節細細拆解之後,在英格蘭北方的場景中重組搬演。全書氛圍陰暗魆黑、神秘奇特,而且,結局出人意表。」
──詹姆斯‧柯利,澳洲《信使郵報》
「風格嚴謹而充滿智慧,相同領域中的小作家完全難望其項背。這是一本令人讀來心滿意足的小說,靈巧地推翻傳統架構與刻板模式。作者前一本以東尼‧希爾為主角的小說《人魚之歌》已經獲頒金匕首獎,評選單位最好趕緊再鎔鑄一座獎座吧!」
──伊恩‧藍欽(蘇格蘭犯罪小說之王)
「麥克德米的小說在虛構中反映了現實的重量。她描寫暴力,並不是為了譁眾取寵,而是要透過鮮明到讓人目不忍賭的畫面,打動我們的感情與良心,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期待著正義的降臨。這個年代,你很難看到寫實小說還保有這種樂觀精神。在血污與黑暗之中,麥克德米會讓你相信還有正義與希望。這是讀她的小說時,最值得期待的東西。」
──顏九笙(推理評論家)
「與系列前作《人魚之歌》相較之下,《血中之絃》擁有更為緊湊的敘事節奏,以及更加強烈的娛樂性。然而,縱使在這樣看似較為大眾取向的安排中,薇兒.麥克德米仍是以帶著些許反高潮意味的結局,為故事增添了不少可信度,也使得本作在最後散發出令人不禁嘆息的社會寫實面貌。」
──劉韋廷(城堡岩小鎮家族創立人)
「繁而不亂的多線敘事、潛入罪犯與凶案調查者內心的深刻描述,整個故事既飽滿又紮實,著實讓人大呼過癮!如此駕馭一部小說的絕妙功力,在歐美目前現役的犯罪小說作家當中,薇兒.麥克德米肯定名列A級之林。」
──冬陽(推理評論家)
「這是一本可怕的書,刺激得讓人瞠目結舌、優秀得令人膽顫心驚。書中的描述非常具有說服力:害怕面對現實世界的人可能就會如同書中角色一般,而書中所發生的事件很可能就會發生在令人難以承受的真實世界中。」
──露絲‧藍黛兒(英國著名推理小說作家)
「麥克德米深入描寫變態罪犯扭曲人格的功力實在令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且,作者也很擅長描述調查人員之間彼此影響、相互扶持以及微妙猜忌的細節。備受壓力又心神不安的東尼‧希爾是個極富魅力且相當具有獨創性的角色。麥克德米就是這樣一個不斷超越自身成就的作者。」
──《泰晤士報》馬塞爾.柏林(專欄作家)
「精彩絕倫的驚悚小說,曼徹斯特也出了一位和湯瑪士‧哈里斯(美國驚悚小說家,《人魔》系列作者)並駕齊驅的作家。薇兒.麥克德米毫不費勁地就做得到美國作家慣做的事情──深入連續殺人狂的內心狂想。感謝老天爺讓世界上有了東尼‧希爾和心理側寫分析。」
──《衛報》露葵夏‧史都華(作家)
「精細縝密、機敏鬥智、顛覆糾結。」
──《紐約時報》
「一流的心理犯罪驚悚小說。」
──《柯夢波丹》
「情節安排得太棒了!讀到最後一頁,帶給你的震撼絕對前所未有、讓你從頭到腳顫抖不已!」
──《每日郵報》
「張力十足、駭人聽聞。」 ...
留言列表